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台灣研究中心

【國際拔尖系列演講】 消失的數位烏托邦:數位落差與線上參與的不公平性 - 西北大學 Aaron Shaw 教授


台灣研究中心連賢明主任(右)與Aaron Shaw教授(左)

【台灣研究中心訊】

台灣研究中心舉辦高教拔尖講座,邀請西北大學 Aaron Shaw 教授帶來「消失的線上烏托邦」系列演講。 在11月13日第一場演講分享網路烏托邦的歷史緣由和現今發展狀況。Shaw教授介紹網路起源於1960年代,嬉皮文化發展的年代,當時很多充滿理想的技術人員,他們秉持讓人與人之間更容易溝通的初衷發明了網路,讓網路不只是專業資訊訊號的交換平台。

Shaw教授接著分析網路未完全普及的原因,經過調查資料得到高所得區的網路使用率的成長明顯的高過於其他地區。並且指出即使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維基百科,但只有8%的受調者有在上面編輯過資訊,Shaw教授推測可能的變因包括:受調者的教育程度、網路使用技能、家庭背景,甚至是收入和種族。

會後參與的老師同學們和Shaw教授有很熱絡的問答交流,與會的財政系吳文傑教授提到台灣普遍在使用的批踢踢,Shaw教授對於台灣批踢踢是由非營利組織創立,並且能夠長期維持影響力感到很有興趣,也再次指出批踢踢的確跟大部分的網路平台一樣能讓人們跨越時空的阻礙,找到享有共同興趣及意見的人。

11月13日西北大學 Aaron Shaw 教授第一場演講

11月15日的第二場演講延續上次演講提到的各種組織,例如Wikipartido、wikia、reddit等等,這些組織都和維基百科共享一樣的中心原則,開放的組織、組織成員不分階級與合作關係。

人們期待這樣的無階層組織擁有接近最民主的特質。與會者傳播學院陳宜秀教授提出:但是和很多民主團體的現況一樣,線上組織即使秉持著平等的理念建立,仍然很容易走向權力集中的結果,新人很難打入一個群體,尤其是權力核心。和此問題呼應,Shaw教授也分享經過數據得到以下結論:一個組織營運時間到達四年後,參與人數開始下降。組織在此遇到一個通常性的難題──如何兼顧產出品質與提升參與人數。

11月15日西北大學 Aaron Shaw 教授第二場演講

Shaw教授最後提出三點結論,第一點是數位烏托邦的理念對線上社群和平台的創立有深遠的影響。第二點是線上參與不平等的成因,可能由於使用人的背景、教育程度、收入和網路技能造成每個人對網路的使用程度和影響力有差異。最後一點是網路參與不平等造成的多重後果,網路使用與線上公眾參與的門檻,使得有優勢的人在網路上有更大的影響力,反而加劇了不同族群之間的距離。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