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蕾報導】
政大經濟系、政大台灣研究中心、臺灣經濟學會7日主辦「2017科技服務創新論壇─智慧醫療和跨域整合」,集結產官學剖析台灣優勢及困境,與談人表示,賣服務不能只有製造,強調比起技術問題,社會觀念才是關鍵所在,期待各界共同鼓勵政府不要再因害怕失敗而過度保守。 陳樹衡副校長特別於論壇中強調創新的重要,透過創新的基礎,人們才能與機器人、人工智慧順利合作,找回人的價值,他也提到,創新是政大在頂尖大學計畫中三大重點研究領域之一,許多學院都設有創新創造力相關的研究中心,中長程計畫也將成立人文創新數位學院及創新創業學院,展現政大對於創新的重視。 面對創新經濟下的產業政策,中研院院士謝長泰則指出,產業轉型加值不單是科技使用,管理模式也需要同步升級,他並提醒,台灣對於產業政策需多思考國際競爭態勢及比較利益,並注意資源配置與權責相符。 PTT創辦人暨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始人杜奕瑾則認為,最重要的是用戶體驗與軟實力,由軟實力帶領硬體,才有機會強化台灣競爭力,軟硬整合的群暉科技便是成功的代表。此外,杜奕瑾也提到,政府應協助年輕人創業,用最低成本實現創業想法,而非養成只靠政府補助維生的特許公司。 群暉科技執行長許格超以自身公司為例,強調產品硬體只是載具,好的軟體才是價值所在。他認為台灣目前仍有優勢,包括軟體研發實力相對強、硬體供應鏈完善,身為最佳外派地點也代表有不錯的國際競爭力。徐格超也建議,應系統性延攬外籍人才,旅外人才也相當重要。 DIGITIMES總經理暨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則指出,台灣應揮別過去追求生產效益、由硬體、供給主導的工業時代,邁向需求至上、追求新創、軟硬結合改造社會模式的物聯網時代,並且重新定義台灣「DNA」,分別是數位(Digital)、網絡(Network)及聯盟(Alliance)。 台大物理系教授暨中華民國物理學會理事長林敏聰呼應黃欽勇,他認為軟硬整合的產業優勢,即是以社會需求進行跨領域創新,另外他提到台灣長期付出極少的資源做基礎研究,只是代工更容易被取代,需多考量本土需求。 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德國總會計台灣分會理事長江秉穎,則以醫生角度探討智慧醫療與跨域整合,他覺得台灣的政策並沒有完全發揮醫界軟實力,生技產業不該只有製造業,必須以服務為重,重新評估附加價值,甚至與人工智慧整合,讓醫療資源有效運用、提高工作效率。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學會理事長李鍾熙也表示,軟體部分,全民健保將是很棒的資料庫,結合硬體的半導體、光電技術,可以發展醫療的產品服務。